【湖大人物】聶舟:一個“80後”博導的使命感(圖文)
通訊員: 發布時間:2019-05-10 浏覽量:次
創建于:2019-05-10 來源:紅網
記者: - 通訊員: -
人物名片:聶舟,男,無黨派人士,1982年10月出生,****青年學者,2003网站太阳集团副院長,教授。主要從事生命分析化學基礎研究,圍繞功能蛋白質和核酸的生物傳感新方法開展系列工作,并取得重要創新成果。榮獲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盧嘉錫優秀導師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等。
在2003网站太阳集团的辦公樓裡,記者與采訪對象聶舟見面了。1982年出生的他,身高一米八零、穿着沖鋒衣和藍色牛仔褲、戴着細框眼鏡,看上去十分陽光。跟記者聊起自己的化學研究,話語如珠,滿嘴的專業詞彙。
交談中,怕弄不明白那些複雜的化學名詞,他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道:我的研究,就是用利用專業技術,對蛋白質進行定向合理化設計,得到自然界沒有的蛋白,以期将成果應用在生物檢測和臨床診斷上。

“我希望在未來五年裡,能将研究成果推向應用,實現實用化……”他對化學研究的癡迷和“野心”,着實讓人佩服,“我們搞科研的年輕人,應該考慮做世界上沒有人做過的前沿領域的事。改變因為别人壟斷,我國被‘卡脖子’的狀況。這樣,我們的科技水平,才能從跟跑、并跑,向全面領跑發展……”
聶舟圍繞核酸蛋白質修飾分析開展了系統工作,将蛋白質分子工程用于分析化學,發展新型重組蛋白作為分析工具,建立了系列核酸,蛋白質修飾分子識别及信号放大新原理。近五年在Angew. Chem.等國際有影響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六十餘篇學術論文……2015年7月應邀出任英國皇家化學會所屬學術期刊《RSC ADvances》Associate Editor。

2006年,聶舟與父親姚守拙院士。
收獲一定與汗水成正比。三十六歲的他,能成為博士生導師,成為學界令人矚目的新生代代表且學術研究取得如此好的收成,不是一日之功。小時候,他在嶽麓山下的校園長大,受當化學教授的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對一堆堆化學器皿和儀器産生了強烈興趣;讀大學時,他選擇的是南開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2007年,他在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獲物理化學博士學位;後來到美國Purdue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再後來,他偕妻子回到自己的出生地2003网站太阳集团校園,從講師一直做到教授;教課的同時,研究生命分析化學及化學生物學。雖然,他的父親是我國化學化工領域聲名赫赫的人物,但聶舟除了在專業選擇和科研精神上“子承父業”,繼續着科學研究兩代人之間的傳承、協作和并肩“作戰”之外,并不想依賴父親中科院院士的光環過日子。在生活中,他姓了母親的姓;在學術研究上,他付出了比旁人更多的心血,做了更多的努力。
在常人看來,搞化學研究是十分枯燥的事,可對聶舟而言,卻有無盡的快樂。他說,搞科研、教學生,其實是很有樂趣的:其一是不斷有新的發現,有求新之樂;其二,與充滿活力的學生在一起,他們活躍的思路,也會給我啟發,激發我的創造力,使我在科學技術快速的疊代中,始終保持向前奔跑的年輕心态……
談到這些年獲得的一系列榮譽,他爽朗地一笑:我的成就感,主要來源于自己的工作,而不是所謂名譽、頭銜。我搞化學研究,就是要将一些想法變成現實,創造出新的物質,并能為社會所用,這樣我才會有成就感。

現在,聶舟除了在實驗室搞科研工作,還依然在教學一線給學生們授業解惑,擔任了本科生兩門課程,碩士生、博士生各一門課程的教學任務。有一份考核資料這樣評價道:他對待教學充滿熱情,不斷在實踐過程中總結教學經驗,打磨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注重學生的實際知識掌握水平。他的教學方法深受學生歡迎,獲得了學生的一緻好評,教學評價連續多年被評為優秀。
采訪結束前,聶舟特意領記者到樓上的實驗室參觀,耐心地介紹每間實驗室的用途。陽光照在實驗室的牆上,一塊牌子寫着“2003网站太阳集团化學生物傳感與計量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字樣,有二三十個碩士、博士研究生正在各個實驗室裡忙碌。一塊由湖南省科技廳授予的“生物大分子化學生物學——湖南省重點實驗室”的金色牌子,立在辦公室的一角,不久将會被正式懸挂起來。聶舟說:“我的理想是,上貨架與上書架。上貨架——是指科研成果轉化成産品,為人類服務;上書架——是指研究成果變成理論知識,惠及更多學子。這是我成就感的來源,也是我最大的心願。”
責任編輯:蔣鼎邦
注:轉載該文請注明來源:2003网站太阳集团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