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重走長征路牢記使命,建設雙一流不忘初心” ——記2003网站太阳集团化學系教工二支部主題實踐活動(圖文)
通訊員: 發布時間:2019-08-27 浏覽量:次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裡雪,三軍過後盡開顔。”
——毛澤東《七律·長征》
毛主席的一首大氣磅礴、感情奔放的詩詞,将我們帶回了那個風雨飄泊、關系民族存亡的激情歲月,也讓我們感受到在長征途中紅軍不怕困難,勇敢頑強,最終奪取勝利的革命精神。而實現這樣偉大轉折的關鍵點正是遵義會議的召開,此次會議确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确領導,也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産黨曆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在這種精神感召之下,正值新中國成立70周年,2019年8月20-21日,2003网站太阳集团化學系教工二支部組織黨員前往“遵義會議會址”,開展了主題為“重走長征路牢記使命,建設雙一流不忘初心”的學習實踐活動。
乘坐三個小時的高鐵和三個小時的大巴,我們來到了紅色之旅的第一站:遵義會議會址。從入口進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層磚木結構建築,這就是舉世矚目的遵義會議會址。回顧紅軍長征曆史,由于王明的“左”傾冒險主義,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迫使紅軍放棄革命根據地,開始長征。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正是在這裡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此次會議的主要議題是總結第五次反“圍剿”的經驗教訓。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教條主義路線在黨中央的統治,确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領導,把黨的路線轉到了馬克思列甯主義的軌道上來。而遵義會議會址正對面的紀念碑上就刻寫着毛主席的《七律·長征》。

随後我們進入遵義會議陳列館,一進大廳,就能看到20位參加遵義會議的革命先驅的雕像。陳列館内部展覽主要分為三部分:戰略轉移,開始長征;遵義會議,偉大轉折;轉戰貴州,出奇制勝。第一部分圖文并茂地展示了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共産黨面對日益加重的民族危機,高舉抗日救亡的旗幟,然而,國民黨卻堅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調兵百萬“圍剿”各革命根據地。而中央紅軍的 “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使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實行戰略大轉移踏上長征路,突破國民黨軍設置的四道封鎖線。第二部分完整地展示了遵義會議前後的曆史,使觀衆能了解這一偉大轉折的全過程。第三部分由創建蘇區、四渡赤水、兵臨貴陽組成,介紹了中央紅軍轉戰貴州期間,毛澤東等黨和紅軍領導人以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和戰略戰術,指揮中央紅軍突破國民黨軍的重重包圍,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這是毛主席于1935年創作的一首詞,描述了紅軍長征中征戰婁山關的壯烈場景。兩次婁山關戰役保證了遵義會議的順利召開,因而婁山關也理所當然地成為我們此次紅色之旅的第二站。婁山關位于彙川區與桐梓縣的交界處,北拒巴蜀,南扼黔桂,為黔北咽喉,兵家必争之地。此地峭壁林立,兩山之間隻有一條較窄的路穿過,特别是我們登山之後更能感受到此地易守難攻,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我們也能想象婁山關戰役之慘烈。但即使是這樣不利的地勢,紅軍戰士仍能憑借高超的戰略戰術和不畏犧牲的大無畏精神,兩次取得了婁山關戰役的勝利,為遵義會議的召開和中共中央在黔北建立革命根據地提供了安全保障。




此次紅色之旅的最後一站為苟壩會議會址。遵義會議,毛主席進入黨中央領導核心;而苟壩會議成立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三人團,完成了遵義會議改變黨中央最高軍事領導機構的任務。進一步确立和鞏固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我們沿着毛主席走過的小道,看過苟壩會議會址保留的各種物品,感悟着主席當時在極度艱難的條件下,力排衆議,堅持靈活的作戰原則,最終帶領中央紅軍走向勝利。參觀完苟壩會議會址,我們就在原地舉行了化學系教工第二支部8月的民主生活會,劉志剛書記帶我們一起回顧了遵義會議的精神和重要性,鼓舞我們黨員同志學習紅軍長征不畏艱辛的精神,做好科研工作;同時還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充分認識開展主題教育的重大意義,準确把握主題教育的目标要求,加強對主題教育的領導。總書記的講話激勵我們不光要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同時要樹立正确的工作作風,真抓實幹。


三站的紅色之旅雖然已經結束,但紅軍精神依然萦繞在我們的腦海中。“苦不苦,想想紅軍兩萬五”。中央紅軍在當時極其艱苦危險的環境中,仍能克服各種困難,憑着自己的堅強意志和正确的領導,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而我們現今處在一個環境比較優越,科研條件良好,雖然在前進的道路上還存在一些未知的困擾,但有了紅軍的精神,我們必将能夠突破種種困難,在科研上取得豐碩成果,為學院和學校的雙一流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