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信息

公告信息

當前位置: 首頁 >> 公告信息 >> 正文

湖南省第八屆研究生創新論壇征文通知

通訊員:  發布時間:2015-08-28  浏覽量:

湖南省第八屆研究生創新論壇征文通知

(2003网站太阳集团“化學學科交叉研究創新”分論壇分論壇)

湖南省第八屆研究生創新論壇将于2015年10月在長沙舉行,本次論壇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學位委員會、湖南省教育廳主辦。主論壇設在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化學學科交叉研究創新”分論壇由2003网站太阳集团承辦,由2003网站太阳集团、2003网站太阳集团化學生物傳感與計量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003网站太阳集团先進催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協辦。

一、論壇主題:

學科交叉融合,促進科學發展

二、主辦單位:湖南省人民政府學位委員會、湖南省教育廳

主論壇承辦單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分論壇承辦單位:2003网站太阳集团

分論壇協辦單位:2003网站太阳集团、2003网站太阳集团化學生物傳感與計量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003网站太阳集团先進催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三、征文範圍:

湖南省第八屆研究生創新論壇“化學學科交叉研究創新”分論壇圍繞主題“化學學科交叉研究創新”,結合湖南省化學研究的特色與優勢,在以下六大專題:化學與藥物、化學與材料、化學與生物傳感技術、催化化學、綠色化學、化學與生命等領域開展研讨。面向全省及國内在讀研究生征稿。

四、征文要求:

1.論文應做到主題鮮明、突出創新、結構嚴謹、觀點正确、語言流暢、圖表規範,有較高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2.論文應是作者個人的研究成果,不得抄襲他人作品,已被發表或錄用的論文不予接收;

3.論文在投遞前請作者在本單位進行保密審查,否則後果自負;

4.論文按科研論文投稿格式,每篇論文字數為5000字左右,來稿必須附200~300字的中英文摘要、關鍵詞、主要參考文獻,注明作者及主要聯系人姓名、工作單位、詳細通信地址(詳見論壇主頁上的附件--論文模闆);

5.請同時提交論文的word(97-2003文檔)版和pdf版電子文檔,所有文件命名方式為:分論壇名稱-作者姓名-所在單位-論文主題;

6.論文無論錄用與否,均不退稿,請自留底稿;

7.本征文錄用的論文依然可以同時投其他刊物,不影響發表。

五、征文獎勵:

1.根據投稿的具體情況,評選出若幹篇優秀論文,給優秀論文作者頒發榮譽證書,對于優秀的論文評選出一、二、三等獎,分别給予一等獎800元、二等獎400元、三等獎200元的獎勵。

2.對所有論文錄用作者發出參加研究生論壇邀請,并給長沙市以外作者提供往返路費、免費食宿及參觀學習;給予市内作者提供免費餐飲及參觀學習。

六、征文截止時間:

1.提交論文截止日期:2015年9月30日

2.錄用通知日期:2015年10月3日

七、聯系方式:

1.聯系人:曾芳88822275,13875898178

2.投稿郵箱:此郵件地址受spam bots保護,需要使用 Javascript 功能來查閱。

八、分論壇活動:

1.優秀論文演講及研究生學術交流;

2.院士、知名教授和工程技術專家學術講座;

3.參觀學習(化學生物傳感與計量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003网站太阳集团)、嶽麓書院);

4.創業經驗交流會。

論文模闆

題目

作者a 作者b 作者*,a(*為通訊作者)

(a單位 院系 地址郵編)

(b單位 院系 地址郵編)

摘要 摘要文字

關鍵詞 關鍵詞1;關鍵詞2;關鍵詞3;關鍵詞4;關鍵詞5

Title

Authora Authorb Author*,a(*corresponding author)

(aDepartment, Institution, Address 1)

(bDepartment, Institution, Address 2)

Abstract Abstract text.英文摘要須詳細,應包含研究方法和關鍵實驗操作(具體要求見“作者指南”3.3);

Keywords keywords 1, keywords 2, keywords 3, keywords 4, keywords 5

1 引言

正文

2 結果與讨論

2.1 2級标題

正文(“結果與讨論”部分須位于“實驗部分”之前;)

2.1.1 3級标題

正文

圖1 圖題

Figure 1 Figure caption

Figure Note

1 表題

Table 1 Table Caption

表頭1a

表頭2b

表頭3

表頭4

表頭5

欄1

欄2

欄3

欄4

欄5

欄1

欄2

欄3

欄4

欄5

欄1

欄2

欄3

欄4

欄5

1 aTable note;bTable note.

3 結論

正文

4 實驗部分

正文(試劑、儀器、及非關鍵性的實驗内容應放于“支持信息”(Supporting Information)中)

作者簡介

緻謝

正文

References

[1] ((Example for Journal))Doe,I.S.; Smith, J.; Roe, P.J. Am. Chem. Soc.1968,90, 8234.

[2] ((Example for Books without editor))(a) Smith, A. B.Textbook of Organic Chemistry, Jones, D. C., New York,1961, pp. 123—126.

((Example for Books with editor))(b) Dean, F. M.; Sargent, M. V. InComprehensive Heterocyclic Chemistry, Vol. 4, Eds.: Katrizky, A. R.; Rees, C. W.,Pergamon,New York,1984, p. 531.

[3] ((Example for Conferences))Kushio, T.; Shibuya, M.; Ebizuka, Y. InTowards Natural Medicine Research in the 21st Century, Excerpta Medica International Congress Series 1157, Eds.: Ageta, H.; Aimi, N.; Ebizuka, Y.; Fujita, T.; Honda, G., Elsevier Science,Amsterdam,1998, pp. 421—428.

[4] ((Example for Patent))Wilson, D. A.US 4339070,1983[Chem. Abstr.1983,99, 138839].

[5] ((Example for Thesis))Li, Y. H.Ph.D.Dissertation,NortheasternUniversity,Shenyang,2002(in Chinese).(李玉海,博士論文,東北大學,沈陽,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