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6日南京大學黃碩教授學術報告會
通訊員: 發布時間:2021-05-05 浏覽量:次

黃碩,教授、博士生導師
南京大學2003网站太阳集团,生命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2006年于南京大學物理系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2011年于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獲得生物物理學博士學位;2011年至2014年在英國牛津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15年7月應聘南京大學2003网站太阳集团教授。黃碩教授先後榮獲江蘇省雙創人才(2017年)、江蘇省傑出青年基金(2020年)和江蘇省雙創團隊領軍人才(2020年)等榮譽。黃碩教授從事的主要科研方向為以仿生納米孔道生物傳感器為基礎的新儀器,新技術開發以及基于納米孔的單分子顯微成像技術。相關工作先後于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Chemical Science等知名期刊發表。
報告題目:仿生納米孔道單分子化學與核酸結構分析
摘要:近年來納米孔測序技術的迅猛發展已重新啟發了個性化醫療與精準醫學等概念的具體應用場景。現有的商用化Minion測序儀已經可以在一個U盤大小的儀器上實現廣義的DNA和RNA測序。納米孔測序的成功源于納米孔技術本身出色的分辨率,然而基于其高檢測分辨率的其它應用卻較少被廣泛的報道。經過生物或化學改造的生物孔道足以清晰分辨單分子化學反應過程,并實現高選擇性的單分子檢測。然而,被廣泛改造的溶血素納米孔的桶形結構不利于檢測信号的放大。相反,采用整體錐形的生物孔道MspA則有效的解決了該難題,并實現了對多種配位化學作用的深入研究。該技術思路同樣可以間接實現對一些小分子分析物的直接傳感。除了傳感尺寸較小的分析物,MspA納米孔的寬闊前庭也可以被改造成一種廣義的納米孔trap,并通過對難以穿過孔道的大尺寸分析物如核酸适配體或DNA折紙等複雜核酸結構進行直接的單分子分析,并實現一系列拓展性檢測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