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王柯敏教授課題組在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上發表綜述
通訊員: 發布時間:2013-03-27 浏覽量:次
在細胞和活體層面實時、在線、原位地獲取與生物功能和疾病相關的生物/化學信息,對于更加準确地闡述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和機制以及實現疾病的早期診斷與治療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正逐漸成為現代分析化學的研究熱點。然而,細胞和活體層面生命活動的多樣性、複雜性和時空多變性等特點,向傳統分析方法提出了全新的挑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納米技術和生物技術交叉融合發展的納米生物成像技術為生物活體複雜體系的生物/化學信息獲取提供了新的契機。
王柯敏教授近十幾年來一直緻力于生物/化學信息獲取新原理和新方法研究,針對活體複雜體系中生物/化學信息獲取必須解決的極小空間、極快響應速度以及超高靈敏度三個關鍵科學問題,提出了生物功能化納米顆粒制備、核酸片段傳感等系列生物/化學信息獲取新原理,在分子、細胞和活體水平系統研究了功能化納米顆粒生物效應,取得了包括二氧化矽納米顆粒具有DNase I酶切保護新納米尺度效應等在内的三項重要科學發現,系統建立了基于生物納米和分子工程技術的生物/化學信息高靈敏、高選擇性以及實時獲取新方法,解決了生物/化學信息獲取中諸多技術難題,實現了細胞與活體水平生物/化學信息的實時獲取與表征,如:設計長Stokes位移近紅外熒光納米探針,克服活體背景熒光幹擾,實現了深層組織成像;首次采用金納米簇實現了腫瘤活體熒光被動靶向成像等。相關研究成果獲2011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最近,受美國化學會國際著名期刊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雜志主編Joan Selverstone Valentine教授邀請,撰寫了題為“Functionalized Silica Nanoparticles: A Platform for Fluorescence Imaging at the Cell and Small Animal Levels”( Acc. Chem. Res.,2013, DOI: 10.1021/ar3001525)的學術論文。
此文總結了王柯敏教授課題組自2000年以來在生物功能化納米顆粒熒光成像探針設計與制備及其在細胞、亞細胞和小動物活體熒光成像等方面的研究探索。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雜志在化學研究領域深具影響(2012年影響因子為21.64),被認為是化學化工領域頂級綜述性雜志之一,主要是綜述作者自己的系統研究而不同于其它綜述性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