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人:武漢理工大學 麥立強 教授
報告題目:一維納米儲能材料與器件新進展
時間:2018年5月27日上午09:00-10:00
地點:2003网站太阳集团新化工樓D區報告廳
邀請人:王雙印

由于一維納米材料具有奇異的化學、物理效應,在能源領域的研究中發現其具有許多獨特的性能。納米線電極材料具有高的比容量等優點,但容量的快速衰減依然是電化學儲能研究中的關鍵問題。近年來原位表征越來越多地應用于納米技術中,為進一步研究電極材料容量衰減的本質,本工作設計并組裝了可同時用于微納系統支撐電源及原位檢測微納電池性能的單根納米線全固态锂離子電池,通過原位表征建立了納米線的電輸運、結構與電極充放電狀态的直接聯系,發現電導率下降和結構劣化是導緻容量衰減的關鍵因素。最近,我們設計了一種容易和高産量的策略,用于通過低溫的熱解過程從金屬-有機框架(MOF)向碳納米管(CNT)形成。應用于能量轉換和存儲時,封裝在N-CNT中的金屬或金屬氧化物納米顆粒組裝的結構顯示出優異的性能。我們利用單一MoS2納米片成功構築了場調控電催化析氫器件,探索了場效應對材料導電性的影響,進而提升其催化性能。此外,我們發現CaV4O9納米線具有本征的高電子電導率,應用到鈉離子電池時其可逆比容量達到300 mAh g−1。通過原位和非原位表征以及理論模拟計算,發現該材料具有一種特殊的鈉離子存儲機制。這些一維納米材料的設計與合成為高性能儲能器件的構築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參考文獻
[1] L. Q. Mai, Y. J. Dong, L. Xu, C. H. Han, Nano Lett., 2010, 10: 4273
[2] L. Q. Mai, M. Y. Yan, Y. L. Zhao, Nature, 2017, 546: 469
[3] J. S. Meng, C. J. Niu, L. H. Xu, J. T. Li, X. Liu, X. P. Wang, Y. Z. Wu, X. M. Xu, W. Y. Chen, Q. Li, Z. Z Zhu, D. Y. Zhao, L. Q. Mai, J. Am. Chem. Soc., 2017, 139: 8212
[4] J. H. Wang, M. Y. Yan, K. N. Zhao, X. B. Liao, P. Y. Wang, X. L. Pan, W. Yang, L. Q. Mai, Adv. Mater., 2017, 29: 1604464
[5] X. M. Xu, C. J. Niu, M. Y. Duan, X. P. Wang, L. Huang, J. H. Wang, L. T. Pu, W. H. Ren, C. W. Shi, J. S. Meng, B. Song, L. Q. Mai, Nature Commun., 2017, 8: 460
報告人簡介
麥立強,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學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國際化示範學院國際事務院長,教育部“****特聘教授”,國家****基金獲得者,先後在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王中林教授課題組、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CM Lieber教授課題組、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楊培東教授課題組從事博士後、高級研究學者研究。長期從事納米能源材料與器件研究,麥立強發表SCI論文270餘篇,包括Nature及其子刊10篇,Chem. Rev. 1 篇,Adv. Mater. 12篇,J. Am. Chem. Soc. 2篇,Angew. Chem. Int. Ed.2篇,PNAS 2篇,Nano Lett. 25篇,Chem.1篇,Acc. Chem. Res. 1篇,Joule1篇,Energy Environ. Sci. 1篇,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影響因子10.0以上的期刊發表論文80餘篇。主持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課題、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30餘項科研項目。獲中國青年科技獎、光華工程科技獎(青年獎)、湖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侯德榜化工科學技術獎(青年獎)、Nanoscience Research Leader獎、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計劃”、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計劃,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并被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現任Adv. Mater.客座編輯,Joule、Adv. Electron. Mater.國際編委,Nano Res.編委。